时间:2025-11-10人气:来源:小编
近日,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低空交通与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5低空经济技术与产业发展大会在京召开,大会以“聚焦政企协同、投资建设、产业落地、商业实践”为主题,低空经济产业化落地和场景化应用成为热议话题。与会嘉宾指出,低空产业基建有较大空间,产业化发展还需多部门协同与政策支持,与此同时,应加强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,强化法律规范与金融支持等。
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,2024年“低空经济”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近期各地方政府也相继颁布支持低空经济相关措施。《东莞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前不久印发,从强化基建软硬支撑、坚持场景牵引、推动产业链成型成势、培育配套环境等四方面出台奖补政策。据了解,目前东莞市集聚超500家泛低空产业链企业,覆盖整机制造、关键零部件等环节,处于产业培育初期,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一系列堵点、卡点,如基建不足、应用场景扩展缓慢、缺少整机龙头企业、在人才、融资、展销等方面的配套不足等。
低空经济被提到新兴支柱产业的重要战略位置,迎来了蓬勃发展。有关资料显示,2023年,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59亿元,预计2025年达到1.5万亿元。据企查查数据,国内现存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达8.9万家,其中今年前5个月注册企业1.17万家,同比增长220%。
低空经济前景看好,但低空经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、低空经济场景化应用还需打通多项堵点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除了需要软硬件的支撑,最根本的动力还在于市场需求,本质上是从“技术可行”走向“商业成功”。坚持场景化应用牵引、以此推动产业链发展成型成势。
此外,低空经济成功的应用场景,必须同时满足技术可靠、市场可行、规制允许、社会接受等方面的条件。
关于技术性能与可靠性的问题,如航程和商载直接影响运营经济性、自然地理等复杂环境适应性不足、噪音问题等,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,即能源动力解决方案以及智能感知与避障算法等。关于商业模式的优化方面,存在运营成本高、基础设施使用成本不确定、规模效应难以较快形成可持续盈利模式等问题。需加快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,降低硬件成本,推动定制化服务,还有整合运力、运力平台化并对接多元需求等。
空域管理与法规标准堵点方面,空域使用审批复杂,缺乏针对性的法规体系,对于无人机的适航认证、驾驶员资质、事故调查等缺乏高效、适配的规则,与此同时,空中交通管理缺乏成熟的技术方案和管理规则。有观点指出,应推动“空域分层化、数字化”管理、建设“低空智联网”、加快低空经济法规标准建设,如加快建立专业无人机驾驶员认证体系等;基建方面,存在城市中可供使用的起降点稀缺,能源补给网络不完善,充电站、加氢站等网络未形成等问题。应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规划,在新建城区预留起降场地,此外,与电网企业、加油站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运营商合作,共建能源补给网络。
此外,公众对安全、噪音和隐私的担忧,社会接受度是影响政策放开速度的关键软因素。建立透明的安全标准和隐私保护政策,可谓低空经济产业落地快速发展的关键。可先做试点,推动公众体验。
打通这些堵点,应从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技术驱动、社会协同等多方给力。随着山区物流、海事巡检、景区观光等重点领域试点突破,再由点及面,低空经济场景化应用将迎来全面繁荣发展。
来源:中华工商时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