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局新区低空飞行服务中心 构建低空经济发展新支点

时间:2025-09-16人气:来源:小编

低空经济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,滨海建投集团加速推进飞行服务中心的建设与运营,着力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,为撬动区域低空经济发展架设战略支点,为行业规范化、规模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
承载国家战略落地 夯实低空经济基石

随着《民航推进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》《关于成立民航局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》等政策相继出台,“通航+低空”产业迈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。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,不仅拥有良好的空域环境与健全的航空基础设施,更具有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总装总测、试验培训、综合保障等较完整的产业链,目前已吸引了众多企业及科研院所落地,形成产业集群效应。同时,依托“空天地海”多维度空间禀赋,新区低空应用场景持续拓展,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。

作为国家空域管理改革的核心载体,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是落实低空经济战略的基础性工程。滨海建投集团承担着“一园区、四中心”项目的全链条运营任务。2023年,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与中国航空运输协会、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,为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与资源保障。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低空经济的“智慧大脑”,破解低空飞行“看不见、叫不到、联不上”的技术瓶颈,其创新经验有望形成可复制的“滨海模式”。

筑牢安全管理防线 破解低空监管难题

面对低空飞行活动的井喷式增长,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构建起全域安全管控体系。通过建设覆盖全域的低空监视通信网络,结合地面基站与无人机定位技术,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动态感知,彻底消除“看不见”的监管盲区。

在应急响应方面,依托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的技术架构,建立起高效的应急通道,可在抢险救灾、警务执法等场景中快速调度低空资源,显著提升公共服务效能。同时,通过联通国家UOM系统及军民航审批平台,构建“空防、飞行、运行”三位一体监管体系,配套出台管理制度,实现低空开放与安全管控的精准平衡,为滨海新区空域开放和产业发展提供核心保障。

搭建协同发展平台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

针对长期制约低空经济发展的军地民管理协同难题,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创新构建起多方协同机制。通过空域协同系统整合军方、民航与地方政府的数据资源,实现信息实时共享,大幅提升飞行计划审批效率与应急响应速度。

在制度层面,军地民三方联合制定低空空域运行规范并签署协同协议,以低空飞行服务中心为物理载体推动制度落地,有效解决空域权限模糊、审批流程繁琐等问题。通过集成三方服务能力,打造“全局可控+局部灵活”的服务架构,既确保空域安全底线,又充分释放市场活力,为天津市构建低空经济协同发展生态提供关键支撑。

驱动企业战略转型 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

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将成为滨海建投从“城市建设者”向“城市运营商”转型的支撑点,通过获取空域管理服务资质,拓展无人机驾驶员培训、场景服务等新业务领域,实现从基建主体到综合服务商的跨越。

在资产运营方面,依托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的专业服务,拓展高速巡检、城市管理、政务服务等应用场景,结合全区灯杆特许运营权建设无人机“机巢”,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。同时,以该站为枢纽整合产业链资源,规划建设“低空+物流”“低空+文旅”等特色场景,并联合中科院投资公司等机构组建低空经济研究院,构建“专业公司+行业研究院+产业基金”的产业生态,培育新质生产力。

激活空域资源价值 构建新型基础设施

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创新实现空域资源的资产化运作,通过采集处理低空飞行数据,形成高价值的城市数据资产,为空域市场化交易奠定基础。作为数字技术与物理空域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,该站不仅服务低空产业,更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空间数据支撑,成为区域数字化发展的重要节点。

目前,滨海建投集团正积极推动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的跨区域协同,探索构建“津城”“滨城”双城低空发展格局,遵循“统一、精简、效能”的原则,赋予滨海新区更大自主发展权。“滨城”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中可与“津城”形成优势互补、分工合理、良性互动、协调发展的格局,建立“1+1+N”的低空服务保障体系。

此举既是响应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,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,未来将持续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,为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“滨海方案”。

(来源:天津日报)


标签:
展开全部内容
随便看看
本类推荐
本类排行
热门话题

低空飞行   低空经济发展   无人机   低空经济产业   低空   低空经济网   低空经济